同壁财经
基金顾问
打败银行的~只能是银行AH!
“大盘6000点买的工行,在大盘3000点翻倍了”
——这真不是个段子。
2007.10.15至2024.12.25区间内,沪指从6030.09到3393.35点,跌超43%;而同期工行复权价从7.9元涨到16.4元,涨超107%!
上周三(12.25),四大行齐刷历史新高,宇宙行重回A股市值“一哥”。
以全收益的维度看来,今年以来中证一级行业的回报如下:
全指金融以41%的年内涨幅遥遥领先,二级行业进一步拆解,中证银行全收益涨幅42.7%,贡献了主要的涨幅,而无意中看到了一个“银行AH”的全收益指数,同期涨幅是47.11%,slay全场!
一、中证银行全收益,并非中证银行回报的天花板
家人们都知道,投资一个指数获得的回报,一般以全收益指数为上限。
也就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在扣除税费后,如果没什么额外的增强手段,肯定会低于“全收益指数”的回报。
大白也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遇见前文中的这个“银行AH指数”,全称“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指数”。
给你们贴张图:
回到开篇的那个栗子,假设我们在2015年的最高点分别买入跟踪中证银行的ETF(以“中证银行指数全收益”替代)和沪深300ETF(以“300收益”替代),持有至上周五,前者赚近53%,后者亏近7%。
再拆解一下,持有中证银行ETF的市值仅涨了1%出头,ETF持仓的股票分红再投贡献了近52%。
而若持有跟踪银行AH的ETF,则会在中证银行全收益的近53%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超16%,总回报近70%。
这16%多的超额,是通过A股和港股银行股轮动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银行AH,它的全收益指数活活的把中证银行的天花板捅破,成为了中证银行全收益增强!
二、AH轮动,另一种维度的“高抛低吸”
打开银行AH指数的编制方案,略显拗口。
翻译一下,就是持有成分股中的某银行同时在A股港股上市,每个月定期将二者折算成同一币种进行比价。
1)若持有的A股该行对港股溢价5%以上,则卖A股买港股;
2)若持有的港股该行对A股溢价,则卖港股买A股。
3)若持有的A股该行对港股溢价在0-5%之间,则不动。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同股票在A股港股两个市场的差异,进行低买高卖的轮动,确保每个月,指数持有的股票都是相对折价、低估的品种。而溢价和高估则被指数踢出。
逻辑上没问题,我们回测一下这个超额的情况。
如图,我们从2015年最高点起始,至上周五,任意一天以收盘价买入跟踪银行AH以及中证银行的ETF,分别测算持有半年至三年不等。可以得出结论:
在持有半年时,银行AH历史上相对中证银行胜率仅50%刚出头,并且超额收益的均值也仅仅0.4%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拉长,胜率和超额均值都明显提升。在持有三年的维度看来,买银行AH对中证银行的胜率已经超过60%,并且超额的均值已经高达近2%。
因此,这个策略同样适合持有不动,让指数自己轮动去吧。
三、打败银行的,只有银行AH~
诚然,银行AH指数又是一种新的策略类指数。
不得不感慨,每一个策略指数都蕴含着一个精妙的逻辑。
这种逻辑真的太令人着迷了!
想起一句广告语:打败红利的,只有红利低波。
但我们都知道,红利低波打败红利并非绝对,多半依赖于市场风格。
但这里,大白寻思着:打败银行的,还真的只能是银行AH。
这里面有着最朴素的逻辑——低买高卖。
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跨市场网格策略。
PS:
大白这两天也搜了搜相关资料,其实这种轮动策略早就被开发了。
2015年,南方东英便在美国发行了一只类似的动态管理策略ETF,名字很喜庆“HAHA”,底层标的是沪深300,成分股根据市场条件和价格差异在A股和H股之间转换,来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
而境内的,AH价格轮动基金,目前招商的$银行ETF优选(SH517900)$ 跟踪中证银行AH。
来源:ETF大白,已获授权转载,略有删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这真不是个段子。
2007.10.15至2024.12.25区间内,沪指从6030.09到3393.35点,跌超43%;而同期工行复权价从7.9元涨到16.4元,涨超107%!
上周三(12.25),四大行齐刷历史新高,宇宙行重回A股市值“一哥”。
以全收益的维度看来,今年以来中证一级行业的回报如下:
全指金融以41%的年内涨幅遥遥领先,二级行业进一步拆解,中证银行全收益涨幅42.7%,贡献了主要的涨幅,而无意中看到了一个“银行AH”的全收益指数,同期涨幅是47.11%,slay全场!
一、中证银行全收益,并非中证银行回报的天花板
家人们都知道,投资一个指数获得的回报,一般以全收益指数为上限。
也就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在扣除税费后,如果没什么额外的增强手段,肯定会低于“全收益指数”的回报。
大白也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遇见前文中的这个“银行AH指数”,全称“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指数”。
给你们贴张图:
回到开篇的那个栗子,假设我们在2015年的最高点分别买入跟踪中证银行的ETF(以“中证银行指数全收益”替代)和沪深300ETF(以“300收益”替代),持有至上周五,前者赚近53%,后者亏近7%。
再拆解一下,持有中证银行ETF的市值仅涨了1%出头,ETF持仓的股票分红再投贡献了近52%。
而若持有跟踪银行AH的ETF,则会在中证银行全收益的近53%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超16%,总回报近70%。
这16%多的超额,是通过A股和港股银行股轮动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银行AH,它的全收益指数活活的把中证银行的天花板捅破,成为了中证银行全收益增强!
二、AH轮动,另一种维度的“高抛低吸”
打开银行AH指数的编制方案,略显拗口。
翻译一下,就是持有成分股中的某银行同时在A股港股上市,每个月定期将二者折算成同一币种进行比价。
1)若持有的A股该行对港股溢价5%以上,则卖A股买港股;
2)若持有的港股该行对A股溢价,则卖港股买A股。
3)若持有的A股该行对港股溢价在0-5%之间,则不动。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同股票在A股港股两个市场的差异,进行低买高卖的轮动,确保每个月,指数持有的股票都是相对折价、低估的品种。而溢价和高估则被指数踢出。
逻辑上没问题,我们回测一下这个超额的情况。
如图,我们从2015年最高点起始,至上周五,任意一天以收盘价买入跟踪银行AH以及中证银行的ETF,分别测算持有半年至三年不等。可以得出结论:
在持有半年时,银行AH历史上相对中证银行胜率仅50%刚出头,并且超额收益的均值也仅仅0.4%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拉长,胜率和超额均值都明显提升。在持有三年的维度看来,买银行AH对中证银行的胜率已经超过60%,并且超额的均值已经高达近2%。
因此,这个策略同样适合持有不动,让指数自己轮动去吧。
三、打败银行的,只有银行AH~
诚然,银行AH指数又是一种新的策略类指数。
不得不感慨,每一个策略指数都蕴含着一个精妙的逻辑。
这种逻辑真的太令人着迷了!
想起一句广告语:打败红利的,只有红利低波。
但我们都知道,红利低波打败红利并非绝对,多半依赖于市场风格。
但这里,大白寻思着:打败银行的,还真的只能是银行AH。
这里面有着最朴素的逻辑——低买高卖。
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跨市场网格策略。
PS:
大白这两天也搜了搜相关资料,其实这种轮动策略早就被开发了。
2015年,南方东英便在美国发行了一只类似的动态管理策略ETF,名字很喜庆“HAHA”,底层标的是沪深300,成分股根据市场条件和价格差异在A股和H股之间转换,来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
而境内的,AH价格轮动基金,目前招商的$银行ETF优选(SH517900)$ 跟踪中证银行AH。
来源:ETF大白,已获授权转载,略有删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全部回复
(0)
按最热
按最热
按最新
按最早
暂无评论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