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银行理财产品如此火爆,特别是短期的理财产品以其较高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流动性强,更是成为今年理财市场的超级宠儿。在募集到资金之后,短短时间内银行是如何投资、如何盈利,最后又是如何确定给投资者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银行又从中获得多少利润?
池子模式保证灵活性
前些年涉及股票、预期年化利率、汇率的较多,理财产品最盛行的是资金池资产池的模式,池子的概念就是流动性、灵活性。
简单地说,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形成资金池,这个池子里拥有大量的资金。另外与之匹配的是银行设计的资产池,这个池子里有各种类型的投资标 的,比如债券、票据、同业存款、信托产品等。用资金池里的钱去购买资产池里的各种投资标的,就完成了投资过程。具体投资资产池里的哪些标的,在产品说明书上会有大致说明。
例如,理财产品中多数是投资于票据相关类和信贷相关类资产,而这些资产主要是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获得相应的融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由于银行贷款自由 有限,贷款预期年化利率上浮,票据贴现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也上升,因此投资于这些方面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保持在高位。同时,在贷款规模控制背景下,理财产品提供的融资功能将获取或留住更 多的客户,获取客户更多的综合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但从实际操作看,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并不完全与这两者相关。如,1个月期理财产品的平均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已经超过4%,这明显高于3个月期、1年期银行间固定预期年化利率国债到期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
融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投资标的获得了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理财产品自然也就分享其成果,这是投资者所获得的主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不过,除此之外银行还会通过期限错配、以短养长获取额外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期限错配带来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这对于无限滚动的短期理财产品来说尤其重要。据上述银行人士介绍,比如7天期限的产品还未到期,14天的产品已经发售,14 天的产品还未到期,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新的一期又成立了,通过这样的期限错配,通过理财产品不断地滚动续发,银行就可以让资金池的总量保持稳定。
产品申购和到期清算需要几个工作日,银行这段时间只需要支付给投资者活期利息,但资金到银行之后银行就可立即投资。如果有取消申购的情况,银行的流动资金一般也能承受。当然,这对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和预期年化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会更高。
测算称产品利差1.8%
当然,这部分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银行并不会全额分给投资者,中间存在利差,这也是银行自己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所在。华泰联合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利 差进行了测算,资产池各类资产上半年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为5.4%,理财产品上半年的平均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为3.59%,上半年理财产品利差在1.8%左右。
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资产池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通过规模优势和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沉淀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期限错配,利用向上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曲线,提高投资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此外,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还收取一定的托管费、管理费。
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除了打新股产品外,主要是挂钩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结构型产品,而各家银行衍生结构金融技术服务大多从国外引进,尚在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中。由于对理财产品在运行中的某些指标估值不准确,导致产品设计出现问题,使得一些理财产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为零或者为负。
市民在购买产品前,到银行网点详细咨询,不要盲目签订合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要抱着稳赚不赔,甚至一夜致富的心态,因为购买理财产品只是作为一种投资渠道,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并不确定,在投资者整体资产组合中起到的是平衡作用。